欲到西陵寄王行周

西陵沙岸回流急,船底黏沙去岸遥。
驿吏递呼催下缆,棹郎闲立道齐桡。
犹瞻伍相青山庙,未见双童白鹤桥。
欲责舟人无次第,自知贪酒过春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欲到西陵寄王行周”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下面将对该诗进行简单的介绍和分析:

  1. 诗词原文
    西陵沙岸回流急,船底粘沙去岸遥。
    驿吏递呼催下缆,棹郎闲立道齐桡。

  2. 诗词鉴赏

  • “西陵沙岸回流急,船底粘沙去岸遥”描绘了河水汹涌,船在湍急的水流中艰难前行的景象。这里的“回流急”形象地表达了河水的流速之快,而“船底粘沙去岸遥”则展现了船行之艰难。
  • “驿吏递呼催下缆,棹郎闲立道齐桡”则展现了船夫们忙碌的生活状态。驿吏的催促和船夫们的闲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生活状态。
  1. 创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 李绅(772—846)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内容充实、语言质朴著称。他的诗作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如政治腐败、社会不公等,因此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
  •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状况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 艺术特色
  • 李绅的诗歌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景物的美感,同时也能够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内心世界。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种急促而又闲适并存的意境。
  • 诗中的“回流急”和“粘沙去岸遥”等词汇的使用,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场景,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1. 文化意义
  •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象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着深厚文化意义的诗歌。它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

《欲到西陵寄王行周》不仅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吸引了无数读者,更以其深沉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历史价值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可以感受到唐代诗歌的魅力,也能够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