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山寺鱼池

汲水添池活白莲,十千鬐鬣尽生天。
凡庸不识慈悲意,自葬江鱼入九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龟山寺鱼池》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之一,体现了他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下面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生平简介:李绅,字公垂,唐朝诗人,出生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元和元年(806年)进士,曾任校书郎、中书舍人等职。他在政治生涯中曾因参与政治变故被囚,后出为淮南节度使。
  • 作品特点:李绅是新乐府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其诗作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如关注民生、反映社会矛盾等。《全唐诗》录其诗一卷,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艺术见解。
  1. 诗歌原文
    汲水添池活白莲,十千鬐鬣尽生天。
    凡庸不识慈悲意,自葬江鱼入九泉。
    剃发多缘是代耕,好闻人死恶人生。
    祇园说法无高下,尔辈何劳尚世情。

  2. 诗句解析

  • 汲水添池活白莲:描述了用清澈的泉水来滋养池塘中的莲花,使其生机勃勃的景象。此处的“汲水”和“添池”都暗示了对自然美和生命活力的重视。
  • 十千鬐鬣尽生天:描绘了莲花的千瓣万叶在阳光照射下显得生动活泼,仿佛要展翅飞翔一般。这里的“生天”表达了一种超越现实、向往自由的精神境界。
  • 凡庸不识慈悲意:指出普通人往往无法理解诗人内心的慈悲与怜悯,这种对比强调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深邃性。
  • 剃发多缘是代耕:可能隐喻诗人自身或其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这里“代耕”可能指代诗人的生活状态或使命所在,即为了某种目的而劳作。
  • 好闻人死恶人生:表达了诗人对生死观的独特理解。他认为人应当珍惜生命,不应仅仅追求死后的世界。
  • 祇园说法无高下: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平等观念,强调无论身份地位如何,都应该遵循佛法,不存偏见地看待世间万物。
  • 尔辈何劳尚世情:直接点明了诗人对于世俗情感的不屑一顾,表达了一种超脱物外的人生态度。
  1. 诗歌鉴赏
  • 艺术特色:此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引发读者对于生命、死亡等哲学问题的反思。同时,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诗意和哲理性。
  • 思想内涵:通过描写莲花的生长,诗人传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通过对世俗世界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人间烟火的淡然态度。
  1. 文学影响
  • 在唐代的地位:作为唐代诗人之一,李绅的诗歌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
  • 后世评价:李绅的诗歌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受到了后世学者和读者的广泛赞誉。他的作品被视为唐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与其他作品比较
  • 风格与特点:与其他唐代诗人相比,李绅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更注重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考。他的诗歌既有宏大的主题,也有细腻的情感刻画,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 与其他诗人比较:李绅的诗歌在某些方面与同时代的诗人有所不同。例如,他在作品中更多地关注自然和生命,而不是单纯的政治斗争或个人得失。这种独特的视角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更多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

《龟山寺鱼池》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丰富哲理和深刻情感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关于生命、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