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登涔阳城

万户砧声水国秋,凉风吹起故乡愁。
行人望远偏伤思,白浪青枫满北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登涔阳城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群玉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文学价值、创作背景以及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作者简介
  • 李群玉:字文山,唐代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被誉为“诗中之仙”。他的诗歌多写景抒怀,风格清新脱俗,善于捕捉自然景观中的情感和哲理。
  • 生平成就:李群玉曾在仕途上经历波折,晚年归隐山林,其诗作大多反映了他对世事的感慨和对自然的热爱。
  1. 作品原文及译文
  • 原文节选:《秋登涔阳城二首》第一首:“万户砧声水国秋,凉风吹起故乡愁。行人望远偏伤思,白浪青枫满北楼。” 第二首:“穿针楼上闭秋烟,织女佳期又隔年。斜笛夜深吹不落,一条银汉挂秋天。”
  • 译文解析:第一首描绘了秋季时节,万家灯火映照着宁静的水乡,凉风带着故乡的忧愁轻轻吹过。远处的行人因思念家乡而感伤,白浪和青枫在北楼周围显得格外醒目。第二首则表达了穿针楼上的女子们正忙碌地绣制着七夕的节日之物,然而佳期的约定总是让人感到遗憾。夜晚的笛声在静谧中回荡,似乎连银河也在静静地聆听。
  1. 作品赏析
  • 意象运用:在这首诗中,“万户砧声”和“白浪青枫”等意象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既传达了诗人对故乡深厚的情感,也展现了水乡的独特韵味。
  • 情感表达:整首诗充满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1. 艺术手法和风格
  • 对比手法:诗中通过“万户砧声”与“白浪青枫”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深度。
  • 抒情与写景相结合:诗既抒发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又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增强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文化意义及影响
  • 反映时代风貌: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时期,李群玉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和诗人的审美情趣。
  • 后世评价:历代文人对李群玉的诗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诗风清新脱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 创作背景
  • 时间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即公元8世纪。
  • 地理背景:涔阳城位于当时的湖南地区,是一个充满水乡特色的城市。
  1. 与其他诗人作品比较
  • 李群玉与其他诗人的比较:与其他同时代著名诗人相比,李群玉以其独特的山水田园诗著称,其作品多取材于自然景观,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与其他朝代的比较:与同为唐代的诗人如王维、孟浩然等人相比,李群玉的作品更多地体现了个人的情感世界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秋登涔阳城二首》不仅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成就,更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无数后来的诗人和读者。对于喜爱古代诗词的朋友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