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遇秋

尘愁老来颜,久与江山隔。
逍遥澄湖上,洗眼见秋色。
凉波弄轻棹,湖月生远碧。
未减遥客情,西望杳何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洞庭遇秋》是唐代诗人李群玉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洞庭遇秋》的作者是唐代的诗人李群玉,字文山,出生于湖南澧州(今属湖南省)。据传,他因献诗入长安而得到宰相裴休的推荐,被授为弘文馆校书郎。李群玉的生平颇为曲折,他在唐宣宗大中年间入长安献诗,后因政治原因一度流放到岭南地区。
  1. 诗歌原文
    尘愁老来颜,久与江山隔。
    逍遥澄湖上,洗眼见秋色。
    凉波弄轻棹,湖月生远碧。
    未减遥客情,西望杳何极。

  2. 诗意赏析

  • 首联“尘愁老来颜,久与江山隔”:诗人通过“尘愁老来颜”表达了岁月流逝带来的容颜改变和内心世界的沧桑感;“久与江山隔”则描绘了诗人与自然景观之间的距离,暗示了内心的孤独或离乡背井之情。
  • 颔联“逍遥澄湖上,洗眼见秋色”:此句以“逍遥澄湖上”形象地勾勒出诗人在湖面上自由自在的姿态,而“洗眼见秋色”则是对秋天景色的直观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亲近自然的心境。
  • 颈联“凉波弄轻棹,湖月生远碧”:这里用“凉波”、“远碧”形容湖水与月亮,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未减遥客情,西望杳何极”则表达了诗人面对美景却无法长久停留的复杂情感,以及对远方的无限遐想与留恋。
  1. 艺术手法
  • 情景交融:整首诗将自然景象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既真实又充满想象的艺术效果。诗人通过对秋日洞庭湖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幅动人心魄的自然画卷,同时也反映了其内心世界的变化与思考。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和比喻,如“尘愁老来颜”中的“尘愁”暗喻着诗人内心的烦恼与忧愁,“凉波弄轻棹”中的“凉波”则增添了一份清新与凉爽之感,使整个画面更加鲜明生动。
  1. 历史影响及现代价值
  • 历史价值:《洞庭遇秋》作为唐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不仅展示了诗人卓越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状况。
  • 现代价值: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跨越千年时光,至今仍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思索,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和教育价值。

《洞庭遇秋》不仅是唐代诗歌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深邃的内涵、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每一位热爱文学的人去品味和领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