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汉水辞

汉之广兮,风波四起。虽有风波,不如蹄涔之水。蹄涔之水,不为下国而倾天子。
汉之深兮,其堤莫量。虽云莫量,不如行潦之汪。行潦之汪,不为下国而溺天王。
汉之美者曰鲂,吾虽饥不食其鲂,恐污吾之饥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责汉水辞》是唐代诗人李善夷的作品。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有其独特的价值,而且在文化和历史的层面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责汉水辞》体现了李善夷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思考。诗中以波澜壮阔的汉水为背景,通过对比蹄涔之水与行潦之汪,传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现象的深刻认识。其中,“虽有风波,不如蹄涔之水”一句,反映了作者认为自然的力量虽大,但仍需谨慎对待,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不仅展现了古代文人的自然观,也反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李善夷的《责汉水辞》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诗中的“吾虽饥不食其鲂”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欲望的精神追求。在古代社会,粮食被视为生存的基本需求,而诗人宁愿忍受饥饿也不取用美味甘美的鲂鱼,这反映了他对道德操守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视。这种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启发意义,提醒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不应忽视精神层面的满足和提升。

李善夷的《责汉水辞》还体现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风格。唐代诗歌注重音韵和谐与意境深远,李善夷的这首诗以其简洁有力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特点。通过对诗句的赏析,可以感受到唐代诗歌的魅力,并进一步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

《责汉水辞》不仅是一首表达自然美景和生活哲学的诗作,也是研究唐朝诗歌风格和历史背景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影响。《责汉水辞》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宝库,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扇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的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