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
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劳。
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
高堂捶钟饮,到晓闻烹炮。
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
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
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
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
寒地百姓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寒地百姓吟》:诗中见志
孟郊的《寒地百姓吟》是唐代诗歌的瑰宝之一。此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贫苦百姓与富贵之家在寒冷冬夜的生活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阶级间的悬殊差距,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这首诗以寒夜为背景,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贫苦人民无火而睡,半夜被冷箭惊醒,忍受着刺骨的寒冷;而在富贵人家,则能享受到高堂上捶钟饮酒的奢靡生活。诗中“无火炙地眠”一句,直接点明了贫苦与富足之间的鲜明对比。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寒地之夜的贫苦人民的生活状态与富贵人家的温暖舒适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社会的不公,更触动了读者的情感,让人深思。诗中“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骚”和“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等句,都生动地表现了贫苦百姓生活的艰辛和无助感。
诗中的“高堂搥钟饮,到晓闻烹炮”更是展现了上层社会的奢侈生活,与下层人民的苦难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不仅让贫苦百姓感到绝望,也让读者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深的认识。孟郊在此诗中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感慨,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有力,情感真挚深沉,使得这首诗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杰作,也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寒地百姓吟》不仅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更是一种对人性深刻的探讨。孟郊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展示了生活在困境中的民众渴望温饱却求之不得的无奈与挣扎。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一个时代的记录,更是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应忽视精神文明的建设,应更加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努力构建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