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
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劳。
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
高堂捶钟饮,到晓闻烹炮。
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
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
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
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

寒地百姓吟

【注释】
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没有火取暖,只能睡在冰冷的地面上,半夜惊醒时大声呼喊。
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劳:冷箭从何处而来?荆棘之针随风舞动,让人感到痛苦和折磨。
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霜风吹透墙壁,使人感到痛苦无法逃避。
高堂捶钟饮,到晓闻烹炮:在高楼上敲打钟声饮酒,直到天亮才听到厨房里的煮食声。
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寒冷的人愿意化为蛾子,被火烧死后,其华美的羽翼成为人们的食物。
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华美的羽翼被仙人用仙罗阻隔,使其无法飞翔。
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最终落到地面而死,但在地上行走如同漫游。
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漫游者是谁?是那些心怀郁结、难以释怀的人。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一幅寒地人民生活的艰辛画面,以及他们内心的苦楚与无奈。
诗人通过描写“无火炙地眠”和“半夜皆立号”的场景,勾勒出严寒中的艰苦生活。接着,“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劳”进一步揭示了寒冷环境中的艰难生存状态,以及人们对温暖生活的渴望。
诗中还通过“霜吹破四壁”这一细节描写,将寒冷环境的氛围推向高潮,让人们对诗人所要传达的苦痛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此外,“高堂捶钟饮,到晓闻烹炮”则展示了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不满。
最后两句“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和“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则是对人生无常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它们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苦难和命运无常的感慨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珍视和追求的精神。
整首诗情感深沉而真挚,意境优美而深远。它不仅描绘了寒冷环境中人们的生活困境,更揭示了人性中的善良与坚韧。同时,诗中蕴含的社会批判意味也使得作品具有了更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