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雪吟

饥乌夜相啄,疮声互悲鸣。
冰肠一直刀,天杀无曲情。
大雪压梧桐,折柴堕峥嵘。
安知鸾凤巢,不与枭鸢倾。
下有幸灾儿,拾遗多新争。
但求彼失所,但夸此经营。
君子亦拾遗,拾遗非拾名。
将补鸾凤巢,免与枭鸢并。
因为饥雪吟,至晓竟不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饥雪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价值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魅力也使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以下是关于该诗的介绍:

  1. 作者生平:孟郊,字东野,是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出身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家境贫困。尽管早年生活艰难,但孟郊的文学创作却显示出了非凡的才华。他的诗歌多以短篇五古为主,共留存诗作500余首,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性的细腻描绘。
  2. 创作背景:《饥雪吟》的创作时间不详,但从诗句中“下有幸灾儿,拾遗多新争”可以看出,这首诗可能是在孟郊晚年,即元和九年因病去世前所作。那时的孟郊可能因政治失意和社会动荡而感慨颇深,因此将个人的命运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表达了对时局的不满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
  3. 诗歌原文及翻译:这首诗的语言质朴而富有力度,直接而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诗句“饥乌夜相啄,疮声互悲鸣”形象地描绘了饥饿和寒冷环境下人们的苦难生活;“冰肠一直刀,天杀无曲情”则通过极端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愤慨和批判。整首诗充满了对弱者的同情以及对不合理现象的揭露,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4. 诗歌主题和思想内容:孟郊的《饥雪吟》不仅仅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人与自然、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诗人借景抒怀,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折射出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通过这首诗,孟郊展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责任,以及对社会公正的追求。
  5. 艺术特色:除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外,孟郊的诗歌艺术表现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孟郊擅长运用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他的作品往往通过精炼的词汇和鲜明的意象,展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此外,孟郊在诗歌形式上也有所创新,如他的五言古诗,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在结构和韵律上都表现出了较高的水平,使得他的诗歌既有深度又具美感。

《饥雪吟》不仅展示了孟郊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更重要的是,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个人的困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学习,不仅可以感受到古典诗歌的魅力,还能从中汲取到对于生活、对于社会的深刻洞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