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犬齰枯骨,自吃馋饥涎。
今文与古文,各各称可怜。
亦如婴儿食,饧桃口旋旋。
唯有一点味,岂见逃景延。
绳床独坐翁,默览有所传。
终当罢文字,别著逍遥篇。
从来文字净,君子不以贤。
偷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偷诗》是唐代诗人孟郊所作的一首诗,表达了古代学子们在“熟读”前人诗作之后,逐渐将别人的名言佳句化为己有的现象。这首诗通过描绘饥饿的狗吃枯骨的形象,揭示了现代文人和古代文人都受到外界评判的困境,无论他们的作品风格如何,都被认为是可怜的。
《偷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唐代,孟郊在这一时期创作出了众多优秀的诗歌作品。他的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感深沉,善于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的独特见解。其中,《偷诗》便是这样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它通过对一个饥饿的狗吃枯骨的形象的描绘,寓言式地表达了对当时文人墨客处境的无奈和自嘲。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法使得《偷诗》不仅成为了孟郊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成为后世学者研究唐代文学的重要资料。
《偷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运用了比喻和隐喻的修辞手法,将饥饿的狗与枯骨相结合,形象地表达了对文人墨客处境的无奈和自嘲之情。其次,这首诗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最后,它还体现了孟郊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批判态度,通过对文人墨客的描写,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对人性弱点的揭示。
《偷诗》不仅是孟郊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也是唐代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