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第东归留别长安知己》是唐代诗人孟郊所作的诗词。
孟郊,字东野,自号“诗囚”,唐代著名文学家,其诗作以短篇五言古诗为主,代表作有《游子吟》等。《下第东归留别长安知己》作为孟郊的作品中之一,展现了他的诗歌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情感底蕴。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景、内容和影响:
- 作者简介
- 生平简介:孟郊生于公元751年,卒于约公元814年,字东野,汉族,河南洛阳人。他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之一,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孟郊因病在阌乡逝世,享年不详。
- 作品成就:孟郊的诗歌以短篇为主,擅长表达深沉的情感。他的创作多涉及社会现实及个人情感,其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被誉为“诗囚”。
- 诗歌原文
- 诗句解读:《下第东归留别长安知己》中“共照日月影,独为愁思人”描绘了诗人与知己共同欣赏日月之景,却只能独自承受愁思的场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后的孤独和对彼此未来相聚的渴望。
- 情感表达:“岂知鶗鴂鸣,瑶草不得春”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的失去和美好事物的遗憾。这句诗透露出诗人对逝去时光的哀叹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 自然景物描写:“一片两片云,千里万里身”通过描写云的形态变化,比喻自己漂泊无定的生活状态。这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表达了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和感慨。
- 结尾意境:“弃置复何道,楚情吟白蘋”反映了诗人面对离别的无奈和对过去的回忆。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过往时光的追忆。
- 诗歌背景
- 创作时代:此诗作于唐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个人情感体验。
- 作者生活经历:孟郊出身于官宦之家,但仕途不顺,多次应举不中。这种经历使得他对官场充满了失望和不满,进而反映在他的诗作中。
- 文学地位:孟郊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现,被后世誉为“诗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文学价值
- 艺术特色:孟郊的诗作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诗语言质朴而深刻,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 历史影响:孟郊的诗歌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他的作品仍然被广泛传颂,成为研究唐代文化的宝贵资料。
- 文化传承:孟郊的诗作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孟郊诗歌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 相关评价
- 后世赞誉:孟郊在历史上享有盛誉,他的诗作被视为唐代文人的典型代表之一。
- 评论观点:历代学者对孟郊的诗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如宋代苏轼在《东坡题跋》中评价孟郊:“其词甚高,非人可及。”清代王士祯在其《渔洋诗话》中称赞孟郊的才情和创作才华。
《下第东归留别长安知己》是孟郊创作的一首充满情感的古诗,不仅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也展示了他个人的情感世界。这首诗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