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风激秦树,贱子风中泣。家家朱门开,得见不可入。
长安十二衢,投树鸟亦急。高阁何人家?笙簧正喧吸。
横吹曲辞长安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横吹曲辞·长安道》是唐代诗人顾况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长安道上的荒凉景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横吹曲辞·长安道》:
作者简介:顾况,唐代著名诗人,字逋翁,苏州人,生活在公元727年至815年之间。他与孟郊和白居易并称为“元和三杰”,其诗风清新脱俗,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
诗歌原文:
长安道上,人无衣马无草。何不归山中老?
胡风吹秦树,贱子泣风中。家家朱门开,得见不可入。
长安十二衢,投树鸟亦急。高阁何人家,笙簧正喧吸。内容解读:
- 荒寒的意象:《横吹曲辞·长安道》通过对长安道上景象的描写,展现了一幅萧条冷清的画面。其中“人无衣马无草”直接表达了社会的贫困和苦难,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忧虑。
- 游子的哀愁:诗中的“贱子泣风中”以及“胡风吹秦树”,都透露出游子在异乡的孤寂与无奈,他们渴望回归平静的生活,但现实的残酷使得归途显得遥不可及。
- 繁华背后的冷漠:通过“家家朱门开,得见不可入”的描述,诗人揭示了表面繁荣背后可能隐藏的空虚与冷漠。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不满。
- 都市与自然的冲突:“长安十二衢,投树鸟亦急”表现了都市生活的喧嚣与自然世界的宁静之间的鲜明对比,进一步加深了诗作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
- 音乐与权力的交织:“高阁何人家,笙簧正喧吸”描绘了贵族权贵们奢侈享乐的场景,而“笙簧正喧吸”则暗示了这种享乐背后所隐含的权力腐败与道德沦丧。
- 文化意义:
- 反映社会现实:顾况通过《横吹曲辞·长安道》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状况,特别是在贫富差距、城乡差异以及官场腐败等方面。
- 表达忧国忧民情怀:诗人不仅关注个人的命运,更关心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福祉,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体现了其深厚的人文关怀。
- 倡导简朴生活:顾况在诗歌中倡导一种简朴的生活态度,反对过度的物质追求,这一点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中尤为难能可贵。
- 反映时代精神:通过作品可以感受到唐代特有的时代精神,包括对于自由的追求、对于理想的坚持以及对于社会公平的期待。
《横吹曲辞·长安道》作为一首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诗歌,不仅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真实面貌,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它不仅是唐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后人了解和研究唐代社会的宝贵资料。对于热爱文学的人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一座值得深入探索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