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辞杂怨三首

夭桃花清晨,游女红粉新。
夭桃花薄暮,游女红粉故。
树有百年花,人无一定颜。
花送人老尽,人悲花自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相和歌辞·杂怨三首》是唐代诗人聂夷中的作品之一,属于乐府诗范畴的抒情作品。这首诗表达了一个远离战场的士兵与妻子之间的相思之苦,展现了唐代边塞士兵的生活和情感状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诗歌原文
    生在绮罗下,岂识渔阳道。
    良人自戍来,夜夜梦中到。
    渔阳万里远,近於中门限。
    中门逾有时,渔阳常在眼。
    别时各有泪,零落青楼前。
    君泪濡罗巾,妾泪滴路尘。
    罗巾今在手,日得随妾身。

  2. 诗歌鉴赏

  • 情感表达: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角度,通过对话和场景描写,生动地描绘了主人公与妻子分离的苦楚。诗中反复提及的“渔阳”和“中门”,象征着远方的战争和家庭的牵挂,体现了战士对家的深深思念。
  • 语言风格:聂夷中的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情感真挚深沉。《杂怨三首》以其简洁的语言、深刻的情感和强烈的对比,展示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以及夫妻之间因战争而产生的悲欢离合。
  1. 历史背景
  • 唐朝时期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时代,边疆地区经常发生战事。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士兵被征召至边塞参与保卫国家的战斗。这些士兵往往长时间离家,无法与家人团聚,只能在梦中与家人相见。
  • 聂夷中作为一位有志之士,其作品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体验,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他的诗歌以其质朴的风格和深切的情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唐代社会风貌的一个窗口。

《相和歌辞·杂怨三首》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是一幅反映唐代社会现实的历史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唐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