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崔十五同访裴校书不遇

梨花落尽柳花时,庭树流莺日过迟。
几度相思不相见,春风何处有佳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与崔十五同访裴校书不遇》是唐代诗人武元衡创作的一首七绝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未果的相遇充满期待的情感。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武元衡(758年-815年),字伯苍,缑氏(今河南省偃师市东南)人。唐代诗人、政治家,曾任比部员外郎、御史中丞等职。在唐宪宗时期,曾因力主削藩,遭到藩镇忌恨而遭暗杀,后被追赠为尚书左仆射。他的诗歌风格绮丽,琢句精妙,被誉为“诗藻思绮丽”,深受后世文人墨客的推崇。
  1. 诗歌原文
    梨花落尽柳花时,庭树流莺日过迟。
    几度相思不相见,春风何处有佳期。

  2. 诗歌赏析

  • 情感表达: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与友人间的深情厚谊,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因故未能如愿以偿的遗憾和对未来重逢的期盼。
  • 艺术手法:诗中运用了典型的意象——梨花、柳花、庭树流莺等,通过这些自然景物的变化,巧妙地映射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同时,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传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1. 创作背景
  • 根据历史记载,武元衡在任御史中丞期间,因力主削藩得罪了权臣,后遭暗杀。这一事件对他的政治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使得他的作品带有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和悲剧色彩。

《与崔十五同访裴校书不遇》不仅是一首充满诗意的文学作品,也是武元衡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的深刻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文学的魅力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