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郢路悲猿

悲猿何处发,郢路第三声。
远客知秋暮,空山益夜清。
啾啾深众木,噭噭入孤城。
坐觉盈心耳,翛然适楚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赋得郢路悲猿》是唐代诗人皇甫冉的作品。下面将对这部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皇甫冉,字云卿,唐代诗人、画家。他出生于715年的河南郑州,是中唐著名文学家之一。皇甫冉以擅长五言律诗著称,其诗清新雅致,风格独特,被后人称为“淡泊明志,高标绝尘。”他的画作也颇具影响,与白居易、元稹等人有深厚的友情。
  1. 原文及翻译
  • 原文:《赋得郢路悲猿》的原文如下:“悲猿何处发,郢路第三声。远客知秋暮,空山益夜清。啾啾深众木,噭噭入孤城。坐觉盈心耳,翛然适楚情。”
  • 译文:这首诗通过描绘悲凉的猿声和秋末冬初的空寂山景,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中提到的“第三声”可能是对某种声音或事物的描述,但具体的解释需要参考其他资料。
  1. 赏析
  • 这首诗在艺术上追求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效果。通过对“悲猿”、“秋暮”、“空山”等元素的描绘,诗人成功地营造出一种深沉且哀婉的氛围。特别是“远客知秋暮,空山益夜清”一句,不仅传达出时间的流转感,更表达了诗人对孤独和离愁的体验。
  1. 背景
  • 《赋得郢路悲猿》创作于公元809年左右。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通过描写悲猿的叫声以及秋天的景象,来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和对故乡的怀念。这种情感在中唐时期尤为普遍,当时许多文人都经历了从繁华到落寞的转变,因此他们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抒发内心的感慨。

皇甫冉的《赋得郢路悲猿》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歌,更是唐代文人对人生经历的一种艺术表达。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示了诗人深刻的情感世界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