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猿何处发,郢路第三声。
远客知秋暮,空山益夜清。
啾啾深众木,噭噭入孤城。
坐觉盈心耳,翛然适楚情。
【译文】
那悲鸣的猿声,来自何处?它正是郢都路旁树上第三声。
我身在客居异乡,此时正是深秋暮色,空山更加清冷,猿声也愈发凄切。
众木深处传来猿声,一声高过一声,直入孤城,使我心中充满悲凉。
听来心中烦闷,但坐卧之间却感到一种适意,仿佛回到了楚地。
【注释】
赋得:篇名,取自《诗经•魏风•汾沮洳》“彼汾沮洳,言采其蒲。”赋者,作诗之意。本诗题一作《夜泊牛渚怀古》。赋得,即咏物抒怀。郢路,即郢州路,指从郢州到江陵(今属湖北宜昌)的路。悲猿,悲切的猿声。发,起,发出。第三声,指猿声第三次响起。远客,远行之人。知秋暮,知道是秋天的傍晚。空山益夜清,空荡荡的山间夜晚更加清冷。啾啾(jū jū),象声词,形容猿声连绵不断、哀婉凄切。深众木,深幽的树林。噭(jiǎo)噭(jiào),象声词,形容猿声高亢而连续不断,直达耳中。孤城,指孤独的城池。坐觉,坐卧之间。盈心悦耳,充塞于心胸。翛(xiāo)然,安闲自在的样子。适楚情,归隐于楚地。
赏析:
这是一首咏猿诗,诗人通过描写秋日黄昏时在江边听到的猿声,抒发了自己对家乡、故国之思和羁旅愁绪。此诗写景细腻,抒情委婉含蓄。开头两句点明题旨,以反问的形式写猿声起于何处。后两句描绘了秋日傍晚,空山中的猿声,使人产生出一种孤寂感。接着又写了自己身处异乡的寂寞之感和归隐的愿望;最后一句写听到猿声后自己的心境。全诗情感真挚自然,语言清新淡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