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看秋水心无事,卧对寒松手自栽。
庐岳高僧留偈别,茅山道士寄书来。
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
浅薄将何称献纳,临岐终日自迟回。
秋日东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日东郊作》是唐代著名诗人皇甫冉的作品。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秋日东郊的景色和生活,展现了一种闲适、超然的人生态度,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珍视。以下是对该诗的具体介绍:
作者简介:皇甫冉,唐代著名诗人之一,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文人的生活状态。《秋日东郊作》创作于公元765年左右,这一时期,皇甫冉正经历人生的低谷,尽管遭遇了官职被罢免、生活陷入困境的境遇,但他并未因此沉沦,而是选择以更加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他的这种乐观和坚韧的态度,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诗意赏析:《秋日东郊作》中的诗句“浅薄将何称献纳,临岐终日”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简朴生活的珍视。而“庐岳高僧留偈别,茅山道士寄书来”则透露出诗人与世隔绝的生活情趣以及与不同身份人士交往的和谐。整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个人的精神风貌,也展示了唐代社会文化的独特魅力。
艺术特色:皇甫冉的诗歌在艺术上追求自然流畅,注重表现个人情感与景物之间的和谐统一。他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象,通过对景物的观察和感悟,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皇甫冉在诗中还巧妙地融入了许多哲理思考,使得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还富含深刻的人生启示。
《秋日东郊作》不仅是一首反映诗人个人生活经历和精神世界的诗作,更是唐代文化的一个缩影。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研究唐代文学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唐代文学的风格和特点,还能体会到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