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窦拾遗秋日见呈

孤城永巷时相见,衰柳闲门日半斜。
欲送近臣朝魏阙,犹怜残菊在陶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酬窦拾遗秋日见呈》是唐代诗人皇甫曾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不仅是皇甫曾的代表作之一,也因其深刻的意境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被广泛传颂。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皇甫曾:皇甫曾(715年—763年),字子升,号华阳居士,郑州管城(今属河南)人,唐代著名文学家、画家及音乐家。他官至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皇甫曾的一生经历了从地方官员到朝廷重臣的转变,期间多次参与政治斗争。他的诗作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既有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也有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1. 诗词原文
    孤城永巷时相见,衰柳闲门日半斜。
    欲送近臣朝魏阙,独怜残菊在陶家。

  2. 诗歌赏析

  • 孤城永巷时相见:这句话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寂寞的景象,孤城代表着一个孤独的地方,永巷则给人一种时间静止的感觉,两者结合,展现了一种深深的思念与期盼。
  • 衰柳闲门日半斜:这里的衰柳和闲门都是典型的秋天景象,它们在黄昏时分显得特别凄凉。这句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内心的落寞与感伤。
  • 欲送近臣朝魏阙:表达了诗人想要送别身边的近臣去朝见皇帝的愿望,同时也透露出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责任感。
  • 犹怜残菊在陶家:这里的残菊象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人在陶家看到这朵菊花,心生怜悯,可能是因为它在这样荒凉的环境中依然坚强地生存着。

《酬窦拾遗秋日见呈》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古诗作品,它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文化的传承。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不仅能了解到唐代诗歌的魅力,也能深刻感受到诗人的人文精神和高尚情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