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未到九华山,终日披图一室间。
秋寺喜因晴后赏,灵峰看待足时还。
猿从有性留僧坐,云霭无心伴客闲。
胜事倘能销岁月,已𢬵名利不相关。
题西隐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西隐寺》
《题西隐寺》是唐代诗人封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诗中的意象生动、情感真切,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独特领悟和内心的感慨。
诗的前三句“三年未到九华山,终日披图一室间”描绘了诗人长时间未能踏足九华山,却通过画图来感受山中之景的情形。这样的描写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的无奈与期待。接下来的“秋寺喜因晴后赏,灵峰看待足时还”,则转向了对九华山秋日美景的欣赏,以及登高望远时的心境变化。这里的“秋寺”,不仅是自然景物,更是诗人心灵寄托之所。
“猿从有性留僧坐,云霭无心伴客闲”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猿猴仿佛具有人的特性,愿意与僧人相伴;云彩无心陪伴,却给游客带来了宁静与放松。这些描写不仅增加了诗的画面感,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的追求。
最后两句“胜事倘能销岁月,已弢名利不相关”则升华了全诗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深刻思考。在这里,“胜事”指的是那些令人愉悦、能够忘却岁月流逝的美好事物,而“弢名利”则意味着远离世俗的欲望和名利的追求。
整首诗的语言简练而不失深意,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题西隐寺》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它不仅让人领略到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也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寻找到了一种心灵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