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

故国名园久别离,今朝楚树发南枝。
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在衡山看到新开的梅花,并以此表达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和对弟弟的深情寄托。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简介
  •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的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 诗歌原文
    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

  2. 诗歌鉴赏

  • 情景交融:诗中“晴日归路好相逐”描绘了诗人在晴朗天气中愉快地行走回家的情景,而“峰前回雁时”则借指衡阳回雁峰的景象。这里的“峰前”与“雁时”互相呼应,形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 情感深沉:诗人用“却寄”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这种用法不仅体现了他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也反映了他对弟弟的关心和期待。
  1. 创作背景
  • 柳宗元在公元815年(元和十年)路过衡州,写给弟弟柳宗直,促其启程返乡。这首诗可能是在途中写下,表达了他当时的心情和对家人的思念。
  1. 艺术特色
  • 比喻巧妙:诗中使用了“大庾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梅花的生长特性,同时也寓意着兄弟之间的分离和团聚。
  • 语言简练:整首诗言简意赅,用词精炼,每一句都充满了深意,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1. 文化价值
  • 历史地位:柳宗元的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唐宋诗词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 思想内涵:除了艺术价值,这首诗还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关注以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1. 现代意义
  • 文学欣赏:现代人可以通过阅读《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来欣赏唐代文学的魅力,感受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怀。
  • 情感共鸣:这首诗所传达的情感,如兄弟情、家乡情等,对于现代人来说仍有共鸣之处,能够引起人们对于亲情和友情的思考。

《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不仅仅是一首诗作,它更是一份历史的传承,一种文化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代文化和社会背景,也能从中汲取到关于家庭、爱情和人生的智慧和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