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欢常在梦,无心解伤别。
千里万里人,只似眼中月。
送灵澈远云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灵澈远云门》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时的伤感与不舍之情,同时也展现了灵澈禅师清寂的风度和诗人闲适淡泊的情怀。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 作者简介:
- 刘长卿,字文房,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王维并称为“大李杜”和“小李杜”。他的诗作多以山水自然为主题,风格清新脱俗。
作品原文: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整体翻译:
在深绿的竹林寺里,远处传来悠扬的钟声。僧人带着一顶斗笠,背着夕阳,独自行走在青山之间,渐行渐远。词句注释:
- “苍苍”形容山林的颜色深绿,给人一种深远的感觉。
- “杳杳”形容钟声深沉悠扬,仿佛来自遥远的天际。
- “荷笠”指的是戴着斗笠的人。
- “青山”指连绵的青山。
- “独归远”描绘了诗人目送友人离去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孤独感。
白话译文:
在深绿的竹林寺里,远处传来悠扬的钟声。僧人带着一顶斗笠,背着夕阳,独自行走在青山之间,渐行渐远。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作者任监察御史时,他因直言进谏而得罪权贵,被贬为长江以南地区的观察判官。此时他路过会稽,与灵澈上人相会,并写下了这首送别诗。名家点评:
- 明代李东阳:“萧散简远。”
- 清代沈德潜:“风致萧散简远。”
轶事典故:
据史书记载,刘长卿曾因直言进谏而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他在江州期间,与一位名叫灵澈的诗僧相遇。两人相谈甚欢,灵澈对刘长卿说:“我常在梦中欢欣,无心解伤别离。”这句话让刘长卿感动不已,于是写下了这首送别诗。作品赏析鉴赏:
《送灵澈远云门》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这首诗通过描绘山水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不舍之情,同时也展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和诗人闲适淡泊的情怀。
《送灵澈远云门》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反映了唐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这首诗不仅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