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故交

白璧众求瑕,素丝易成污。
万里颠沛还,高堂已长暮。
积愤方盈抱,缠哀忽逾度。
念子从此终,黄泉竟谁诉。
一为时事感,岂独平生故。
唯见荒丘原,野草涂朝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悲故交》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五言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末年。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和对未来的无尽思念。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品原文
  • 白璧众求瑕,素丝易成污:这句比喻指出了人世间的不完美,无论多么美好的东西都可能因为外界因素而失去原有的价值。
  • 万里颠沛还,高堂已长暮:描述了诗人在颠沛流离中归来的情景,表达了对父母已逝的哀思以及时光流逝之痛。
  • 积愤方盈抱,缠哀忽逾度:表达了诗人心中郁结已久的愤怒和悲伤,这些情感如同包裹着沉重的怀抱,难以释放。
  • 念子从此终,黄泉竟谁诉:诗人感叹无法与朋友共度余生,只能在黄泉之下向谁说去。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末年,这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但社会矛盾依然存在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往往带有忧国忧民的情感。
  • 个人境遇:作为一位官员,韦应物在官场上经历了不少挫折,这也反映在其作品中。他的许多诗篇都透露出对社会现状的关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的“白璧”和“素丝”等意象,既体现了诗人对纯洁友情的珍视,也暗示了世间名利的诱惑和人性的复杂。
  • 情感表达:全诗以悲凉的笔触描绘了朋友的离别和自己内心的孤独,情感真挚,令人动容。
  • 语言风格:韦应物的诗歌语言朴实无华,但在这首诗中,其用词讲究,如“积愤方盈抱,缠哀忽逾度”,通过精细的描述传达出深沉的情感。

《悲故交》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篇,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切怀念,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无奈。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生活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