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景诣琅琊精舍

屡访尘外迹,未穷幽赏情。
高秋天景远,始见山水清。
上陟岩殿憩,暮看云壑平。
苍茫寒色起,迢递晚钟鸣。
意有清夜恋,身为符守婴。
悟言缁衣子,萧洒中林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景诣琅琊精舍》的文学赏析

唐代诗人韦应物的《秋景诣琅琊精舍》,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幅精妙绝伦的山水画。诗中提到“屡访尘外迹,未穷幽赏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无限向往和追求。他笔下的秋天,是一个远观而不可触及的仙境,高远的天空、清澈的山水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首句“屡访尘外迹,未穷幽赏情”揭示了诗人在探索自然美景时所表现出的执着与深情。诗人通过反复访问,试图更深入地理解并欣赏那些超然物外的美景,这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极致追求。紧接着,“高秋天景远,始见山水清”两句,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又深远的秋日景象中,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嚣的清新与宁谧。

“上陟岩殿憩,暮看云壑平”描绘了诗人登上高处,俯瞰云壑,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这里的“憩”字,不仅仅是休息的意思,更有一种心灵得到净化后的平静与满足感。而“苍茫寒色起,迢递晚钟鸣”则进一步扩展了这幅画面的深度,寒冷的色彩与悠长的钟声交织成一种静谧的美感。

诗中还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意有清夜恋,身为符守婴。”这里,诗人似乎在享受着夜晚的宁静,同时也承载着某种神圣的职责,这种矛盾的情感让整首诗歌更具哲思性和深度。

“悟言缁衣子,萧洒中林行”中的“悟言”可以理解为对佛门话语的理解或领悟,而“萧洒中林行”则形容了一位身着僧衣的行者,在山林间悠然自得地行走。这不仅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象征着诗人内心追求自然、超脱世俗的境界。

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韦应物如何通过文字将自然景色转化为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启迪。在现代社会,这样的艺术创作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鼓励我们在繁忙的生活节奏中找到一片心灵的净土,去体会自然的美好,寻找生活中的平衡与和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