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寺再遇僧益大德

见师初事懿皇朝,三殿归来白马骄。
上讲每教倾国听,承恩偏得内官饶。
当时可爱人如画,今日相逢鬓已凋。
若向君门逢旧友,为传音信到云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东林寺再遇僧益大德》是唐代著名诗人韦庄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东林寺偶遇僧益大德的情景,表达了对过去与现在的感慨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下面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韦庄,字端己,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进士,曾任校书郎等职,后入蜀。唐亡后,王建称帝建前蜀,韦庄任吏部侍郎兼平章事。韦庄的诗作多描写晚唐末期的社会动乱,其作品以描写战争、政治斗争为主,风格悲壮,感情深沉,被后人誉为“温韦”,与温庭筠齐名。
  1. 诗词原文
    见师初事懿皇朝,三殿归来白马骄。
    上讲每教倾国听,承恩偏得内官饶。
    当时可爱人如画,今日相逢鬓已凋。
    若向君门逢旧友,为传音信到云霄。

  2. 创作背景

  • 《东林寺再遇僧益大德》创作于唐朝末年至五代时期,此时中国经历了多次战乱和朝代更迭。韦庄作为一位经历了唐朝灭亡的诗人,对于这段动荡的历史充满了感慨。诗中的“见师”指的就是作者自己,他回忆了在唐朝初年与僧人交往的情景。
  1. 诗词赏析
  • 诗的开头“见师初事懿皇朝,三殿归来白马骄”,描绘了作者初次遇见僧益大师时的场景,以及僧益从唐朝回到北方的情景。这里的“三殿”可能指的是唐朝皇宫中的三个主要殿堂。
  • “上讲每教倾国听,承恩偏得内官饶”反映了作者在佛教讲经时的专注和内心的震撼。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敬仰,也反映了当时佛教在宫廷中的重要地位。
  • “当时可爱人如画,今日相逢鬓已凋”则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容颜变化,表达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无情感。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人物的衰老,也暗示了历史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常。
  1. 情感表达
  • 整首诗渗透着一种深深的怀旧和感伤情绪。通过对昔日和今日的对比,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也反映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忧虑。

《东林寺再遇僧益大德》不仅是韦庄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唐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通过这首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和诗人的个人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