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荐福寺南院

忆昔长安落第春,佛宫南院独游频。
灯前不动惟金像,壁上曾题尽古人。
鶗鴂声中双阙雨,牡丹花际六街尘。
啼猿溪上将归去,合问升平诣秉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忆荐福寺南院》是唐代诗人徐夤创作的一首诗,描写了诗人对荐福寺南院的怀念之情。下面是这首诗的介绍:

  1. 创作背景:《忆荐福寺南院》的创作背景与诗人的个人经历紧密相连。据《全唐诗》记载,徐夤登乾宁进士第,后因政治原因离开官场,隐居于莆田的延寿溪。在仕途不顺的背景下,他对过往的生活充满了怀念,尤其是对于那些曾经陪伴他游历、留有足迹的地方。荐福寺南院作为长安城中一处颇具历史和文化意义的景点,成为了他怀念的对象。
  2. 艺术特点:《忆荐福寺南院》的艺术手法丰富多样,首句“忆昔长安落第春”,即开篇便勾勒出一幅长安城的春日景象,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当时落第的背景。紧接着,诗人通过“佛宫南院独游频”表达了自己在寺院中的孤独和闲适。诗中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灯前不动惟金像”,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佛像的庄严肃穆;“壁上曾题尽古人”,则反映了诗人在佛前留下自己的足迹和感慨。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以及情感流露,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既庄重又亲切的佛教圣地形象。
  3. 文化价值:从文化层面来看,《忆荐福寺南院》不仅展示了唐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也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世界。诗中既有对佛国的虔诚崇拜,也有对人间烟火气的深刻感悟,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为诗歌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同时,诗中对自然景物的细致刻画和对历史遗迹的深情回顾,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和历史研究的视角。

徐夤的《忆荐福寺南院》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词作品,也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将个人记忆与历史文化紧密相联。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及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