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长安落第春,佛宫南院独游频。
灯前不动惟金像,壁上曾题尽古人。
鶗鴂声中双阙雨,牡丹花际六街尘。
啼猿溪上将归去,合问升平诣秉钧。

译文

忆昔长安落第时,佛宫南院独自游。
灯前不动惟金像,壁上曾题尽古人。
鶗鴂声中双阙雨,牡丹花际六街尘。
啼猿溪上将归去,合问升平诣秉钧。

注释

  1. 忆荐福寺南院:指的是诗人回忆自己曾经访问并游览过荐福寺南院的经历。
  2. 忆昔长安落第春:回忆起当年在长安(今西安)落榜后春天的时光。
  3. 佛宫南院独游频:在佛宫南院里独自游玩的次数很多。
  4. 灯前不动惟金像:描述自己在寺庙中的佛像前静坐不动的情景,可能因为沉思或冥想。
  5. 壁上曾题尽古人:在墙壁上留下了许多古人的诗句。
  6. 鶗鴂声中双阙雨:鶗鴂鸟鸣声中,仿佛听到了皇宫中宫殿上的雨水声。
  7. 牡丹花际六街尘:在繁华的街道上,可以看到盛开的牡丹花和街道上的尘埃。
  8. 啼猿溪上将归去:想象着站在溪边,听着猿猴的叫声,即将离开这个地方。
  9. 合问升平诣秉钧:最后询问关于国家和平繁荣的情况以及如何能够执掌国家的大权。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怀古之作,通过诗人的回忆和想象,展现了他在长安期间的游历经历和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感慨。通过对佛宫南院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的宗教文化氛围;通过对灯前、壁上诗句的记录,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与怀念;通过对鶗鴂声中双阙雨、牡丹花际六街尘等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当时长安城的繁华与喧嚣的感慨。诗末则以询问升平诣秉钧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对政治权力的向往。整体而言,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既表达了诗人的个人感慨,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