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中偶题

听话金仙眉相毫,每来皆得解尘劳。
鹤栖云路看方贵,僧倚松门见始高。
名利罢烧心内火,雪霜偏垢鬓边毛。
银蟾未出金乌在,更上层楼眺海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寺中偶题》是唐代诗人徐夤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古代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珍珠。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具体介绍如下:

  1. 作者简介:《寺中偶题》的作者是徐夤,他的生平事迹在史料中有所记载。据文献记载,徐夤字昭梦,莆田人。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曾获得乾宁进士第,之后被授职秘书省正字,并依从王审知,后因对仕途礼节的简化感到失望,遂拂衣而去,回归故乡。他的文学成就颇丰,著有《探龙》、《钓矶》二集,编诗四卷,展现了他在文学上的高度造诣。

  2. 诗歌原文:《寺中偶题》全诗共四句,其内容如下:

  • 听话金仙眉相毫,每来皆得解尘劳。
  • 鹤栖云路看方贵,僧倚松门见始高。
  • 名利罢烧心内火,雪霜偏垢鬓边毛。
  • 银蟾未出金乌在,更上层楼眺海涛。
  1. 诗歌赏析:《寺中偶题》以简练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寺庙中的宁静景象。诗中的“每来皆得解尘劳”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教义的一种理解,认为通过参禅悟道可以达到超脱世俗的境界。“鹤栖云路看方贵,僧倚松门见始高”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隐喻了人生的修行过程,暗示着人们在追求精神上的升华时,应如鹤般独立于云端,如僧人般坚守初心。

  2. 文化内涵: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宗教情感,使其成为研究唐代文人生活态度、哲学思考的重要文本之一。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不仅能感受到诗人对佛教文化的崇敬,还能洞察到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悟。

  3. 艺术成就:在艺术形式上,《寺中偶题》也展示了徐夤高超的艺术技巧。作为七言绝句,这首诗简洁明快,意蕴深远,既符合唐人的审美习惯,又体现了诗人对语言精炼的把控能力。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比喻手法,使得整首诗既有画面感,又有哲理性,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寺中偶题》不仅是徐夤个人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唐代诗歌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还体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感情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于喜爱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人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