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时月好赖新晴,不似年年此夜生。
初出海涛疑尚湿,渐来云路觉偏清。
寒光入水蛟龙起,静色当天鬼魅惊。
岂独座中堪仰望,孤高应到凤凰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常时月好赖新晴,不似年年此夜生。
初出海涛疑尚湿,渐来云路觉偏清。
寒光入水蛟龙起,静色当天鬼魅惊。
岂独座中堪仰望,孤高应到凤凰城。
《八月十五日夜同卫谏议看月》是唐代一位名叫秦韬玉的诗人所作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具体创作时间为唐玄宗至德年间,公元756年至758年之间。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友人一起在中秋夜赏月的情景。首联“常时月好赖新晴,不似年年此夜生”表达了中秋节夜晚月亮特别明亮的特点,以及与其他年份不同寻常的对比。颔联“初出海涛疑尚湿,渐来云路觉偏清”形象地描述了月光逐渐从海中升起,云层也显得格外清晰。颈联“寒光入水蛟龙起,静色当天鬼魅惊”通过动态和静态的描述,展现了月亮在水面上引起的生动画面。尾联“岂独座中堪仰望,孤高应到凤凰城”则表达了作者对这轮明月的敬仰之情,认为它的皎洁足以媲美凤凰城的美景。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唐代诗人对自然景象的独特观察和深刻感悟,还体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优美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