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闺怨

幽闺情自苦,何事更逢春?
萱草侵阶绿,垂杨闇户新。
镜中丝发乱,窗外鸟声频。
对此芳菲景,长宵转忆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秦闺怨》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董以宁创作的一首词。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分析:

  1. 作者背景
  • 董以宁简介:董以宁,明末清初江南武进人,字文友,号宛斋,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历法、乐律学者。其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词的创作上展现了深厚的造诣。
  • 创作时间与主题:这首诗作创作于董以宁的时代,主要通过描绘一位女子的回忆,表达了她对于逝去爱情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1. 诗歌原文
  • 首段:迎风哢。隔帘长自莺声鬨。莺声鬨。起来无力,睡来无梦。
  • 次段:记得当年南浦送,双斟鹊脑情千种,
  • 尾段:情千种。低眉款语,几声珍重。
  1. 艺术特色
  • 抒情手法:诗中运用了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女子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衬人物的情感,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
  • 语言风格:诗句简洁而富有画面感,如“莺声鬨”等词语不仅形象地描绘了环境,还传达了女子内心的微妙变化。
  • 象征意义:诗中的“莺声”和“鹊脑”不仅仅是自然的声响,更是女子内心情感的象征,体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1. 文化价值
  • 情感共鸣:这首诗作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意境,触动了许多读者的心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情感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支持。
  • 历史价值:作为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作品,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风貌,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1. 现代意义
  • 情感表达: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诗中的这种情感表达能够给予人们启示,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
  • 文化传承:这首诗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它的传播和教育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更多的人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对《秦闺怨》的介绍,可以发现这首诗不仅是古代文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文化内涵,跨越时空,激励着现代人在生活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