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游罢古招提,路入云门峻似梯。
秀气渐分秦望岭,寒身犹入若耶溪。
天开霁色澄千里,稻熟秋香互万畦。
多少灵踪待穷览,却愁回驭日平西。
云门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云门山》是施闰章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诗人游览云门山的所见所感。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云门山的自然景观之美,还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以下是对《云门山》的具体介绍:
作者背景:施闰章(1619-1683),字尚白,号愚山,宣城(今属安徽)人。他是一位进士出身,曾历任江西参议等职,在文学史上有较高的地位,著有《愚山先生学馀集》。他的文学创作涉及诗歌、散文等多个领域,其中以诗歌最为著名,其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时代变迁。
诗歌主题:《云门山》的主题集中在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人与自然的互动中。通过精细的笔触,诗人表达了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及对人生旅途的思考。诗中的“沧海倒窥云出入,天门平过日西东”等句子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云门山的壮丽景色及其带给人的震撼。
艺术特色:作为一首七言律诗,《云门山》在韵律上严谨而和谐,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诗人通过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赋予了云门山以生命和情感,使其不仅仅是一座山峰,而是一个充满故事和情感的载体。
社会影响:《云门山》不仅是施闰章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跨越了时间,影响了后世无数读者,成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不可忽视的作品之一。
施闰章的《云门山》不仅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赢得了后人的赞誉,更为后人提供了一扇窥探古人生活与情感世界的窗口。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历史长河中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