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客舍

寥寂荒垒下,客舍雨微微。
门见苔生满,心惭吏到稀。
篱花看未发,海燕欲先归。
无限堪惆怅,谁家复捣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周至客舍》是唐代诗人耿湋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细腻观察,也反映了他对人情冷暖的深刻体察。下面将详细探讨此诗的内容、艺术特色以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1. 诗歌原文及解读
  • 原文节选
    寥寂荒垒下,客舍雨微微。门见苔生满,心惭吏到稀。篱花看未发,海燕欲先归。无限堪惆怅,谁家复捣衣。
  • 诗句解析
  • “寥寂荒垒下”描绘了客舍所处的荒凉环境。
  • “客舍雨微微”表现了客舍被细雨笼罩的情景。
  • “门见苔生满”形容墙壁上的青苔已经覆盖,增添了几分岁月的痕迹。
  • “心惭吏到稀”表达了因官吏稀少而感到惭愧的情绪。
  • “篱花看未发”意味着篱笆边的花朵尚未开放,暗示春天还未到来。
  • “海燕欲先归”描述了海燕急于回家的情景,可能象征着离别之情。
  • “无限堪惆怅”,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愁绪和无奈。
  • “谁家复捣衣”,可能是在询问是谁家还在忙碌地缝制衣物,透露出节日或庆典的氛围。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大量使用自然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如“苔”、“海燕”,以及“篱花”,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静谧而又略带忧愁的画面。
  • 对比手法:通过对荒垒和繁华景象的描写,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孤独,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情感抒发:诗中流露出的淡淡忧伤和对生活的感慨,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 节奏韵律:诗的节奏明快,韵脚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1. 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 历史时期: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是在唐代,一个诗歌创作极为繁荣的时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在这一时期留下了自己的作品。
  • 文学价值:作为文学作品,它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唐代社会风貌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唐代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
  • 文化传承: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都源自古代诗人之手,《周至客舍》也不例外。通过了解这首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的诗歌艺术及其文化背景。

《周至客舍》不仅是一首美丽的古诗,它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不仅可以领略到唐诗的魅力,还能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文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