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辞阳春曲

紫锦红囊香满风,金鸾玉轼摇丁冬。
沙鸥白羽剪晴碧,野桃红艳烧春空。
芳草绵延锁平地,垄蝶双双舞幽翠。
凤叫龙吟白日长,落花声底仙娥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相和歌辞·阳春曲》是一首描写暮春景色的乐府诗,由唐代诗人温庭筠所作。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同时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感慨。

首先来看一下《相和歌辞·阳春曲》的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温庭筠担任翰林院学士期间,当时正值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至七年(853年),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乐府诗。温庭筠在长安生活期间,目睹了长安城的春光,因此写下了这首作品。

《相和歌辞·阳春曲》的内容与形式也是颇具特色。首联“云母空窗晓烟薄,香昏龙气凝晖阁。”描述了早晨镶有云母的透明窗户外有一层淡淡的烟雾,昏暗的龙气笼罩着华丽的阁楼。这一开篇便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整首诗通过对暮春景象的描绘,传达出了作者对春天美景的热爱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从文学价值上看,《相和歌辞·阳春曲》也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其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感,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整首诗显得生动活泼。特别是诗中的一些意象,如“香昏龙气”和“紫宫夫人绝世歌”,不仅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也体现了作者对古典文化的深刻理解。

《相和歌辞·阳春曲》的艺术影响深远。它不仅展示了唐代诗歌的高度成就,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许多诗人都曾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或借鉴这首诗中的意境和技巧,使得这首作品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和歌辞·阳春曲》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乐府诗,其优美的词藻、独特的情感表达以及深刻的哲理思考,使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朋友来说,阅读并欣赏这首作品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文化享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