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京华去,知君才望新。
应犹作赋好,莫叹在官贫。
且复伤远别,不然愁此身。
清风几万里,江上一归人。
别刘大校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别刘大校书》,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745年左右,正值安史之乱前夕,社会动荡不安。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离别时的感伤和不舍,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状况和个人命运的交织。
从历史背景来看,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一生与国家的边疆战事紧密相连。《别刘大校书》的创作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高适在晚年时期,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其政治生涯也因时局变迁而发生巨大变化。这种个人经历的变化,使得他在诗中既表达了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又体现了对时局的深刻反思。
诗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首联回忆了与刘眘虚初见时的情景;颔联赞扬刘眘虚文学功底深厚而被召为校书,虽然俸禄不高但能安贫乐道;颈联写别愁,既有对未来前途渺茫的担忧,也有与友人远别的愁苦;尾联想象别后景象,表达了不胜感伤的情绪。整首诗气象宏阔,笔致素雅,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对友情的珍视。
在文学价值上,《别刘大校书》是高适诗歌创作的佳作之一。它不仅体现了高适作为边塞诗人特有的雄浑豪放风格,还展示了他对友情的深切理解和对人生百态的细腻观察。此外,这首诗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容,还在于其精湛的艺术表现手法,如运用典故、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感人。
《别刘大校书》不仅是唐代诗歌艺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唐代社会文化和诗人情感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文人的生活状态、情感表达以及对时代的思考和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