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至东平

沙岸拍不定,石桥水横流。
问津见鲁俗,怀古伤家丘。
寥落千载后,空传褒圣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鲁西至东平》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于家乡与历史的怀念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诗歌原文:《鲁西至东平》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原文如下:
    沙岸拍不定,石桥水横流。
    问津见鲁俗,怀古伤家丘。
    寥落千载后,空传褒圣侯。

  2. 诗歌内容

  • 自然景观:诗的第一句“沙岸拍不定,石桥水横流”以自然景物开篇,营造了一种荒凉而又宁静的氛围。沙岸的动荡与石桥旁流动的水声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动态的美。
  • 社会风俗:“问津见鲁俗,怀古伤家丘”两句则转向描述当地的风土人情。询问渡口可见当地民众朴实无华的生活状态,而对古迹的怀想则透露出诗人对故乡深厚的情感和历史的追溯。
  • 历史与现实:“寥落千载后,空传褒圣侯”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遗迹的哀叹。千年之后的流传,只留下赞美圣人的传说,而真正的历史却已经难以追寻。
  1. 诗人介绍
  • 高适(704年—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唐代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与岑参并称“高岑”,还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他的作品既承载了盛唐的豪迈气概,又不失文人的细腻情感。

《鲁西至东平》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能够触动人心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高适的文学成就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