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袭美醉中偶作见寄次韵

海鹤飘飘韵莫侪,在公犹与俗情乖。
初呈酒务求专判,合祷山祠请自差。
永夜谭玄侵罔象,一生交态忘形骸。
怜君醉墨风流甚,几度题诗小谢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奉和袭美醉中偶作见寄次韵》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以下是对该诗的具体分析:

一、诗歌全文及主题解析

1. 作品出处与作者介绍

  • 出处背景:该诗为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属于其作品中的名篇之一。在唐代,文人之间通过诗作来表达彼此的情感和思想是非常常见的。
  • 作者特点:白居易以其平易近人的风格和关注民生的态度著称于世,其诗作多反映出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世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历史背景:白居易生活在唐朝晚期,这个时期政治相对开放但社会矛盾依然存在,文人常常借酒浇愁以寄托情怀,此诗即体现了当时文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2. 诗歌原文及解读

  • 原文呈现:“绿酒一杯谁与持?碧云日暮空依依。南邻北舍知何处?东里西畴暗送归。”
  • 诗意解释:首句中的“绿酒一杯谁与持”暗示了作者饮酒时的孤独感,他可能感到无人可以分享这份忧愁。第二句“碧云日暮空依依”则描绘了晚霞映照下的白云显得更加柔和、遥远,增添了一份离别的惆怅。第三句中的“南邻北舍知何处”表现出作者对于周围环境感到迷茫和不确定。最后,“东里西畴暗送归”则可能是指作者在夜晚时分看到周围的农田渐渐被黑暗所覆盖,感受到了一天即将结束,而归家的心情也随之更加迫切。

二、诗歌艺术特色分析

1. 语言风格

  • 通俗易懂:白居易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易于理解和共鸣,符合唐人的审美习惯和文化素养。
  • 情感真挚:他的诗歌往往能够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无论是欢乐还是忧伤,都能通过文字得到充分的表达,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是他诗歌的一大特色。
  • 意象生动:在这首诗中,”绿酒一杯”和”碧云日暮”都是极具画面感的意象,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和丰富的想象空间。

2. 结构布局

  • 开头设置悬念:诗的开头两句通过提问的方式设置悬念,让读者产生好奇心,想要继续阅读下去。
  • 中间转折深化:诗中的“南邻北舍知何处?东里西畴暗送归”两句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和时间的推移,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和情感。
  • 结尾点明主旨:最后的“绿酒一杯谁与持? 碧云日暮空依依”两句不仅总结了前面的诗句,也强调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和对未来的期待。

三、社会文化意义探讨

1. 反映时代背景

  • 唐朝的社会风貌:这首诗反映了唐代社会的一个侧面,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快乐以及面对离别时的感受。
  • 文人的生活态度: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到,唐代文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于人生无常的认识。
  • 社会风俗习惯:诗中多次提到饮酒作乐的场景,这不仅展示了唐代社会的娱乐方式,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社会风气。

2. 对后世的影响

  • 诗歌创作的典范:作为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白居易的诗歌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来的诗人都受到他的启发。
  • 文学理论的贡献:白居易在文学理论上也有所贡献,他强调诗歌要真实地反映生活,这一点在当时的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文化传承的象征:他的诗歌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研究,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

《奉和袭美醉中偶作见寄次韵》不仅在艺术上展现了白居易的高超技艺,更深刻地揭示了唐代的文化特色和人文精神。这首诗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