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大通和尚塔敬

支公已寂灭,影塔山上古。
更有真僧来,道场救诸苦。
一承微妙法,寓宿清净土。
身心能自观,色相了无取。
森森松映月,漠漠云近户。
岭外飞电明,夜来前山雨。
然灯见栖鸽,作礼闻信鼓。
晓霁南轩开,秋华净天宇。
愿言出世尘,谢尔申及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大通和尚塔敬赠如上人兼呈常孙二山人》是唐朝诗人崔曙的一首五言古诗,创作于公元739年。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韵味,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社会风貌和精神追求。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介绍:崔曙,河南登封人,开元二十三年第一名进士。虽然只做过小官,但他喜爱交游,与薛据等友善。崔曙喜交游,与许多文人雅士有过交往,其诗多表达送别、登楼时的悲凉情绪。他的诗作以言词款要、情趣悲凉著称,送别的作品尤其能够打动人心。

  2. 诗句原文
    支公已寂灭,
    影塔山上古。
    更有真僧来,
    道场救诸苦。
    一承微妙法,
    寓宿清净土。
    身心能自观,
    色相了无取。
    森森松映月,
    漠漠云近户。
    岭外飞电明,
    夜来前山雨。
    然灯见栖鸽,
    作礼闻信鼓。
    晓霁南轩开,
    秋华净天宇。
    愿言出世尘,
    谢尔申及甫。

  3. 诗词鉴赏

  • 意境深远:此诗通过描绘僧人在高耸的山峰中建立的塔寺的景象,传达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宗教氛围以及隐逸生活的追求。
  • 哲理内涵:诗中“支公”指佛教中的支提山(意为佛祖涅槃之地),象征着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微妙法”指禅宗所倡导的精妙法门,即顿悟之法。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禅宗顿悟法门的向往与追求。
  • 自然意象:诗中使用了松、月、云、雨等自然意象,营造了一种清冷宁静的气氛。这些自然景物不仅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也暗示了佛教中的自然和谐观念。
  1. 文化背景
  • 佛教影响:唐代时期佛教盛行,很多文人士大夫都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崔曙作为一位文人,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这在他的诗作中有所体现。
  1. 艺术特色
  • 语言优美:崔曙擅长五言古诗,其作品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律感,善于运用对仗和排比手法。
  • 情感真挚: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佛教修行生活的向往和赞美,情感真挚而深沉。
  1. 社会意义
  • 文人雅集:在唐代,文人雅集是一种常见的社交活动。通过诗歌交流思想和情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谊,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崔曙与众多文人的交往无疑丰富了他的文学素养和创作灵感。
  • 宗教传播:崔曙对佛教的推崇和赞美,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思想倾向,也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这种宗教信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有助于推动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 艺术成就
  • 五言古诗典范:崔曙的五言古诗以其简练、凝练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意境而著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文化传承:通过崔曙的诗歌,我们可以窥见唐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追求,为研究唐代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1. 现代评价
  • 文学价值:从文学角度来看,《宿大通和尚塔》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唐代诗歌的抒情性和叙事性,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唐诗的重要文本。
  • 文化价值:从文化角度来看,这首诗不仅是崔曙个人的代表作,也是唐代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风貌。

《宿大通和尚塔敬赠如上人兼呈常孙二山人》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唐代诗人对佛教的信仰和追求,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风貌。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和文化意义使其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