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仙窟诗别文成

别时终是别,春心不值春。
羞见孤鸾影,悲看一骑尘。
翠柳开眉色,红桃乱脸新。
此时君不在,娇莺弄杀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仙窟诗》是唐代诗人张鷟创作的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生平与成就:张鷟,字文成,唐代深州陆泽人,自号浮休子。他八次应制举登甲科,时称其文章犹青铜钱,被选为“青钱学士”。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曾在高宗调露年间进士及第,后因政治原因流放岭南,晚年任司门员外郎。
  • 文学贡献:张鷟不仅在官场有所作为,而且其文学作品亦颇受当时文人赞誉,尤以《游仙窟诗》最为著名。此诗展现了他对自然美和人文情感的独特见解,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之作。
  1. 诗歌内容
  • 意境描绘:诗中描绘了别离的场景,表达了深深的眷恋与不舍。“别时终是别,春心不值春。”表达了诗人对离别时刻的无奈与感慨,以及对春天的期盼与失望交织的情感。
  • 情感流露: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诗人将内心的愁绪转化为文字,使得这首诗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如“翠柳开眉色,红桃乱脸新”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春天景物的美丽,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
  1. 艺术特色
  • 意象选择:张鷟在这首诗中巧妙运用了大量自然界的意象,如“孤鸾影”、“一骑尘”,以及“翠柳”、“红桃”等,这些意象既富有美感,又寓意深远,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修辞运用:诗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整首诗更加丰富和饱满。如“双凫伤别绪,独鹤惨离弦”一句,通过对比两种鸟的不同状态来强化离别的痛苦和孤独感。
  1. 社会影响
  • 文人评价:历代文人对此诗给予了高度评价。如唐代诗人崔十娘的《游仙窟诗 别文成》中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这首作品的深刻理解和共鸣。
  • 流传广泛: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受到欢迎,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影响力逐渐扩大,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游仙窟诗》作为唐代诗人张鷟的代表作品之一,以其深邃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和欣赏,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唐代文学的魅力,还能从中汲取到对人生、爱情和自然美的深刻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