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歌辞卢姬篇

卢姬小小魏王家,绿鬓红唇桃李花。
魏王绮楼十二重,水精帘箔绣芙蓉。
白玉阑干金作柱,楼上朝朝学歌舞。
前堂后堂罗袖人,南窗北窗花发春。
翠幌珠帘斗弦管,一奏一弹云欲断。
君王日晚下朝归,鸣环佩玉生光辉。
人生今日得骄贵,谁道卢姬身细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崔颢的《杂曲歌辞·卢姬篇》,是一首描绘魏王家中女子生活场景的唐代诗词佳作。这首诗通过对魏王家女子生活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当时贵族女子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

从文学形式上看,《卢姬篇》属于唐代流行的“杂曲歌辞”,即一种融合了多种音乐体裁的诗歌形式,通常用于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或描绘社会景象。《卢姬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从内容上分析,《卢姬篇》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魏王家中女子的生活场景。诗中“绿鬓红唇桃李花”形象地勾勒出了女子们美丽的外貌,而“魏玉绮楼十二重,水精帘箔绣芙蓉”则展示了她们居住环境的奢华与精致。通过这些描写,诗人不仅展现了女子们的美貌,也间接反映了唐代社会对女性美的追求与崇尚。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卢姬篇》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例如,“翠幌珠帘斗弦管,一奏一弹云欲断”,通过描绘女子们弹奏乐器的情景,展现了她们优雅的才艺和高超的音乐造诣。此外,诗中还融入了许多象征意义,如“朝朝学歌舞”暗示了女子们每日的生活节奏,“翠幌珠帘”则象征着富贵与华丽。

在文化背景方面,《卢姬篇》的创作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俗习惯,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当时社会,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但这首诗却展现了她们独立自主的一面,表达了作者对女性才华和地位的尊重。同时,诗中对奢华生活的描绘,也体现了唐代社会的物质繁荣和文化自信。

《杂曲歌辞·卢姬篇》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是研究唐代社会风俗、文化背景以及女性地位的重要文献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代的文化特点和社会风貌,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