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食仙姑山房

寂寂花枝里,草堂唯素琴。
因山曾改眼,见客不言心。
月出溪路静,鹤鸣云树深。
丹砂如可学,便欲住幽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不食仙姑山房》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张籍,唐代著名诗人,以其深邃的艺术修养和独特的创作风格闻名于世。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2. 作品原文:《不食仙姑山房》全文如下:
    寂寂花枝里,草堂唯素琴。
    因山曾改眼,见客不言心。
    月出溪路静,鹤鸣云树深。
    丹砂如可学,便欲住幽林。
  3. 整体翻译: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一幅静谧的自然景象。诗人通过描绘花枝、草堂和山景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在与客人的交流中,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淡泊与超然,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最后,诗人提出了一个疑问,如果能够学习丹砂(即炼丹术),是否愿意隐居于幽深的山林之中,这反映了他对隐逸生活的理想追求。
  4. 词句注释:在解读这首古诗时,需要理解其中的典故和词汇。例如,“因山曾改眼”中的“改眼”可以理解为对环境的深刻感悟;“丹砂如可学”中的“丹砂”指的是道教炼丹术中的一种矿物,常用于制作药物;“住幽林”则暗示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5. 白话译文:这首诗的白话译文可以大致理解为:在这寂静的花枝丛中,只有一座简朴的草堂和一架素净的琴。因为山的缘故,我的目光都变得深邃起来,见到客人时,我不再像平常那样急切地表达自己的心情。当月亮从溪路升起时,整个世界都显得格外宁静,而远处的鹤鸣声也更加悠扬动听。如果丹砂可以被学习并运用,那么我愿意选择隐居于幽深的山林之中,远离尘世的喧嚣。
  6.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在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人独自坐在草堂中,面对着美丽的花枝和清幽的环境,心中涌起了对于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这种情感可能受到了他个人经历的影响,或者是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所激发的。
  7. 名家点评:关于这首诗的评价,不同的学者和批评家有不同看法。有些专家认为,这首诗虽然简洁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能够引人深思。同时,也有观点指出,这首诗在语言上过于简单直白,缺乏更多的修辞手法,这可能是其不足之处。
  8. 轶事典故:在了解这首诗的过程中,人们经常会被其中的一些典故或轶事所吸引。例如,“因山曾改眼”这个短语可能寓意着诗人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而“见客不言心”则可能反映了诗人在与人交往时的内敛和沉稳。此外,“丹砂如可学”这一设问,也让人不禁思考起古人对于修炼成仙的向往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9. 作品赏析鉴赏:《不食仙姑山房》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深层次地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的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张籍的艺术成就和文学价值。

《不食仙姑山房》不仅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赢得了后世读者的喜爱,更是唐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是诗人情感和思想的体现,更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