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寺后池寄友

佛寺连野水,池幽夏景清。
繁木荫芙蕖,时有水禽鸣。
通溪岸暂断,分渚流复萦。
伴僧钟磬罢,月来池上明。
友人竟不至,东北见高城。
独游自寂寞,况此恨盈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野寺后池寄友》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籍的一首抒情诗作。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景观的细腻刻画。下面将简要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张籍,字文昌,唐朝诗人。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后迁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以深沉而真挚的语言表达了对时代和人民生活的深刻感悟。
  2. 诗句原文:佛寺连野水,池幽夏景清。繁木荫芙蕖,时有水禽鸣。通溪岸暂断,分渚流复萦。伴僧钟磬罢,月来池上明。友人竟不至,东北见高城。独游自寂。
  3. 主题思想:这首诗以佛寺、后池、友人等自然景观为载体,通过描绘夏日夜晚的宁静与美好,反映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珍惜和对于自然美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和人生哲理。

在了解这首古诗的基础上,还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历史背景:了解唐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 文学鉴赏:学习古代诗词的韵律、意境、用词等特点,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 文化传承:探索唐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野寺后池寄友》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价值的古典诗歌,也是了解唐代文化和诗人生平的重要文献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不仅能够欣赏到优美的文学艺术形式,还能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生活哲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