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寺连野水,池幽夏景清。
繁木荫芙蕖,时有水禽鸣。
通溪岸暂断,分渚流复萦。
伴僧钟磬罢,月来池上明。
友人竟不至,东北见高城。
独游自寂寞,况此恨盈盈。

【注】野寺后池寄友

佛寺连野水,池幽夏景清。

繁木荫芙蕖,时有水禽鸣。

通溪岸暂断,分渚流复萦。

伴僧钟磬罢,月来池上明。

友人竟不至,东北见高城。

独游自寂寞,况此恨盈盈。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描绘了一幅夏日傍晚宁静而美丽的画面,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鸣。

首句“佛寺连野水”,描写了佛寺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景象。这里的“佛寺”指的是一座古老的寺庙,它与周围的田野、河流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第二句“池幽夏景清”,进一步描绘了夏日傍晚时分,池塘周围的景象。这里的“池幽”指的是池塘深处的景象,给人一种静谧、清新的感觉。而“夏景清”则强调了夏日夜晚的清凉,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详细描绘了池塘周围的自然环境。“繁木荫芙蕖”,描述了树木茂密,遮挡住了荷花的美丽景色。而“时有水禽鸣”,则展现了池塘边鸟儿的欢叫声,给宁静的夜晚增添了生机。

第四句“通溪岸暂断,分渚流复萦”,则描写了池塘周围的水流情况。这里提到了“通溪”和“分渚”,分别表示连接湖泊和分隔水域的情况,暗示了池塘的地理特征。

第五句“伴僧钟磬罢”,则点明了诗人与僧人相伴的情景。这里提到的“钟磬”是佛教寺庙中常用的乐器,象征着僧人的修行和教化。而“伴僧”则表明了诗人在夜晚时分陪伴僧人修行的情景。

第六句“月来池上明”,则描绘了月亮升起时,池塘上的明亮景象。这里的“月来”表示月亮从天边升起,洒向大地,照亮了池塘。同时,“池上明”则强调了月亮的光芒给池塘带来了明亮和温暖。

第七句到第十句,诗人转而抒发自己的情感。“友人竟不至”,表达了诗人期待友人的到来却未能如愿的心情;“东北见高城”,描绘了远处高耸入云的城墙,暗示了诗人所在的位置;“独游自寂寞”,则表达了诗人独自一人游玩时的孤独和寂寞之感;“况此恨盈盈”,则强调了诗人因友人未至而产生的深深遗憾。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瑰宝之一。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更抒发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怀念之情。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寥,以及他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