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西江夜行
译文
漫长的夜啊,故人何在?碧波夜月之下行船,天地空旷而茫茫,思乡之情,切切难忘。身外的景物没有人的忧愁,清澈的河水也自在流动。念及乡愁,离家已是林叶换了多个春秋了,拥着乡愁坐在寂静的夜里,任凭寒露渐生,打湿了衣袖。而在此时,还有那江中沙洲上的白鹤,在这暗夜与黎明的分际,乍然长鸣,让人暗暗心惊。
介绍
《西江夜行》是唐代宰相、著名诗人张九龄的作品之一。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一个宁静的夜晚独自乘舟行于西江之上的情景,通过“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表达了他孤独与思乡之情。
诗的第一句“遥夜人何在”,便奠定了全诗的基调——一个寂静、幽深的夜晚。在这样的夜晚,人的身影似乎变得模糊,难以寻觅。这不仅仅是对周围环境的写实,更是一种心境的投射,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助。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艺术效果,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世界。第二句“澄潭月里行”,进一步将诗人的思绪引向了遥远的故乡。月光如水,清澈透明,映照出诗人的内心世界。这里的“澄潭”和“月里”不仅是自然的意象,更是诗人情感的象征。他仿佛在这片澄澈的水中行走,感受着那份来自远方的思念与牵挂。
诗的后半部分继续展现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深刻思念。第三句“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通过对宇宙的广阔与个人情感的渺小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限眷恋。而第四句“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则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象,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心灵的平和与超然。最后两句“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则将思绪带回到了现实,诗人坐在江边,看着林中的树叶悄然更换,心中不禁涌起无尽的忧愁。寒露渐渐落下,打湿了他的衣袖。在这静谧的夜色中,诗人的心灵得到了一种难得的宁静与释放。
《西江夜行》不仅是一首简单的抒情诗,它还体现了唐代诗歌的典型风格。张九龄以其精湛的诗歌技巧,将情感与景致巧妙结合,使这首诗成为了唐代文人墨客情感抒发的重要载体。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张九龄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盛唐时期社会的文化风貌。它让人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以及他们如何在自然与心灵之间寻求平衡。
《西江夜行》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唐代诗歌的辉煌成就,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窥视古人生活与思考的独特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