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广福岩

未有天地先融结,方广高深无丈尺。
书言不尽画难成,留与人间作奇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广福岩》是唐代诗人曹邺的一首七言绝句。以下是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生平:曹邺,字邺之,生卒年不详,但根据北大五五级《中国文学史》的记载,他的生卒年为816-875年。曹邺青少年时代是在他的家乡阳朔度过的,家境并不富裕。他带着自己的作品来到京城长安求取功名,并最终获得中书舍人韦悫的赏识,推荐其参加进士考试并最终获得成功。
  2. 诗歌原文和翻译:原文“未有天地先融结,方广高深无丈尺。”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同时也揭示了自然界的宏大和深邃。译文“还没有天地就融合在了一起,宽广深远到了无法用丈尺来衡量”更加直观地传达了这种宏伟的自然景象。
  3. 赏析与注释:《题广福岩》不仅描绘了广福岩的自然美景,还蕴含了诗人对宇宙、自然的深刻感悟。诗中的“未有天地先融结”,暗示着天地初开时的原始状态,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而“方广高深无丈尺”则进一步强调了广福岩的雄伟壮观与不可测量的特质。
  4. 创作背景:曹邺在京城长安应试十年未果,期间曾与刘驾、李频、李洞、郑谷等诗人结交成为知交。在经历了九次科举落第后,他凭借《四怨三愁五情诗》获得了中书舍人韦悫的赏识,并最终被礼部侍郎裴休推荐,于大中四年(850年)中了进士。
  5. 文化意义:作为唐代诗人的代表作之一,《题广福岩》不仅展示了曹邺卓越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和感悟。它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当时文化氛围和社会背景下的产物。
  6. 艺术特点:曹邺的诗歌语言简练明快,富有节奏感,能够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他的诗歌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题广福岩》不仅是曹邺诗歌创作的杰出代表,也是唐代诗歌艺术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领略唐代诗歌的魅力,理解古代文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感受和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