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羊城下驻行车,此事如今八载馀。
燕颔已知飞食肉,龙门犹自退为鱼。
红楼入夜笙歌合,白社惊秋草木疏。
西望清光寄消息,万重烟水一封书。
寄南海黄尚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南海黄尚书》是唐代诗人黄滔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感。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信息,是理解其艺术价值的关键。黄滔(约823年—约873年),字文初,号东阳子,晚唐时期的文学家、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政治上的失意和个人生活的坎坷,都在他的诗词中有所体现。这种背景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悲凉色彩,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诗的内容主要描述了诗人与友人黄尚书的交往及其深厚的友谊。“五羊城下驻行车,此事如今八载馀”两句,通过对地理位置和时间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时间流逝、友情依旧的意境。接着,“燕颔已知飞食肉,龙门犹自退为鱼”两句,运用典故,比喻朋友虽已高升,但依然保持谦逊的态度,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刻理解和尊重。“红楼入夜笙歌合,白社惊秋草木疏”则通过描写繁华背后的萧瑟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西望清光寄消息,万重烟水一封书”作为全诗的高潮和结尾,以书信的形式寄托了深深的思念之情,展现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牵挂。
在探讨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时,可以看出,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写作活动,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心灵的交流。诗人通过细腻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场景,使得读者能够在欣赏的同时产生共鸣。同时,这首诗也是对唐代文化的一个缩影,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传递出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
《寄南海黄尚书》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也让这首诗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对于喜爱文学和历史的读者而言,深入了解这首诗不仅能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