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宿野寺

塞上蕃僧老,天寒疾上关。
远烟平似水,高树暗如山。
去马朝常急,行人夜始闲。
更深听刁斗,时到磬声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探幽塞上宿野寺

雍陶,字国钧,唐代诗人。出身贫寒的他,在文宗大和八年(834年)进士及第,曾任侍御史。他的诗歌多描绘边疆风情,《塞上宿野寺》就是其中的佳作。

“塞上蕃僧老,天寒疾上关。”这两句诗描写了塞上的蕃僧年事已高,天气寒冷使得他们行动艰难。而“远烟平似水,高树暗如山”更是将塞上的荒凉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间。

“去马朝常急,行人夜始闲。”这两句诗表达了边塞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夜晚的寂静与白天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边塞生活的孤独与寂寞。

“更深听刁斗,时到磬声间。”这两句诗描绘了深夜时分的景象。刁斗是古代边塞巡逻用的铜制器具,其声音在深夜回荡;而磬声则是佛教寺院中的一种打击乐器,其声音悠扬。两者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紧张的氛围。

《塞上宿野寺》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它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了塞上边疆的荒凉景象与人们的生活状态,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边塞的艰苦生活。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安定与和平的向往之情。

通过阅读《塞上宿野寺》,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唐代边塞的生活状况以及诗人的情感世界。雍陶的《塞上宿野寺》不仅是一首描绘边疆风土人情的诗篇,更是一篇富有哲理的作品。它让我们思考国家的安定与和平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与牺牲,同时也激励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