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阑莺亦懒,不语似含情。
何言百啭舌,唯馀一两声。
残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残莺”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五言律诗《除苏州刺史别洛城东花》中的意象,这首诗通过对春花落、叹年老而起的情感表达,描绘了诗人在暮春时节离别的场景。
《除苏州刺史别洛城东花》是白居易于宝历元年(825年)所作,此诗不仅抒发了诗人对年老不得安居的感慨,还表达了他对于即将离别洛城东的春花的依依不舍。全诗情感深沉,语句流畅,笔意疏放自然。
诗的前两句“千花落,新丝两鬓生”,以春天花朵凋零的景象开头,暗喻着诗人年纪的增长与青春的消逝。接着,“老除吴郡守,春别洛阳城”,诗人将自己比作一个不得不离开故土的人,春日里再次离别,增添了几分哀愁。末两句“劝酒有残莺,别离何用伴”,则直接点明了题目中的“残莺”,暗示了离别时的寂寥与无奈。
除了《除苏州刺史别洛城东花》,白居易的另一首著名作品《残春曲》,同样是通过描写残春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残春曲》中,白居易通过对“残春”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心中的无奈和悲伤,情感十分哀伤。此外,欧阳炯的《残念》也使用了“残莺”一词,这首词描写了一个妇人春日午睡后的慵倦神态,形象而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无论是白居易的《除苏州刺史别洛城东花》,还是其他诗人的作品,“残莺”这一意象都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感慨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悟。通过这些文学作品,人们可以看到中华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追求,以及人们在面对生活困境时所展现出的不同面貌和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