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何殿是西邻,禅客垣墙接羽人。
万乘游仙宗有道,三车引路本无尘。
初传宝诀长生术,已证金刚不坏身。
两地尽修天上事,共瞻銮驾重来巡。
安国寺随驾幸兴唐观应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安国寺随驾幸兴唐观应制》是唐代诗人广宣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唐代,其内容和主题反映了唐代宫廷的宗教氛围以及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
《安国寺随驾幸兴唐观应制》的作者为唐代诗人广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唐代皇帝驾临东林寺并参观兴唐观时所作之应制之作。这种创作方式在当时非常常见,即通过应制诗来表达对皇帝的尊敬及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在作品中融入了对佛教的敬仰以及对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视。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这首诗主要描绘了东林寺和兴唐观的景象。东林寺作为佛教圣地,与西邻相连;而兴唐观则是皇家的游览地,引路的三车无尘无垢。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唐代宗教与政治的结合,也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教义中“万乘游仙宗有道”的向往。
《安国寺随驾幸兴唐观应制》中还蕴含着深厚的哲理意味。诗人提到“初传宝诀长生术”,这不仅是对于佛教修炼方法的描述,也暗示了人们对于长生不老、超脱世俗的渴望。而“已证金刚不坏身”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成果的认可和赞叹,体现了唐代人对于精神追求的执着。
《安国寺随驾幸兴唐观应制》不仅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唐代宗教信仰和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体现。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也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情感和高超的艺术技巧。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文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的文化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