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州宴上留别

双溪楼影向云横,歌舞高台晚更清。
独自下楼骑瘦马,摇鞭重入乱蝉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婺州宴上留别》是唐代诗人赵嘏所作,这首诗是七言绝句形式的文学作品。这首诗通过描写宴会上的景色和作者独自离开的场景,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离愁的画面。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婺州宴上留别》由唐代诗人赵嘏创作。赵嘏,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约生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他年轻时四处游历,曾出入豪门希望能干一番功名。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后在润州居住并度过了会昌四年,最终进士及第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大约在唐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年)卒于任上,有二百多首诗作流传下来。

  2. 原文与翻译

    内容 译文
    双溪楼影向云横,歌舞高台晚更清。 “双溪楼影向云横”描述了一个画面,其中双溪楼影倒映在云端,显得格外清晰。“歌舞高台晚更清”则描绘了宴会上的热闹景象,尽管是傍晚时分,歌舞表演依旧充满活力。
    独自下楼骑瘦马,摇鞭重入乱蝉声。 “独自下楼骑瘦马”表现了诗人独自一人的孤独感,“摇鞭重入乱蝉声”则是他重新进入宴会场所时,被周围嘈杂的环境所包围。
  3. 作品赏析

    主题 分析
    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的结合 这首诗通过对宴会上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和谐统一的氛围。诗人用简洁的文字描绘出了宴会的热闹与自己的孤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4. 背景考察

    背景 分析
    宴会氛围与诗人心境 宴会作为诗歌背景,是诗人展示自我情感的重要舞台。诗人在宴会上感受到了热闹和欢乐,但在宴会即将结束时,他却选择了独自离去,这种反差使得读者不禁对诗人的心情产生了共鸣。

《婺州宴上留别》不仅以其精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也体现了唐代诗歌的深厚传统和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