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宴桃花园咏桃花应制

红萼竞燃春苑曙,粉茸新吐御筵开。
长年愿奉西王母,近侍惭无东朔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侍宴桃花园咏桃花应制》是唐代诗人李乂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生平:李乂(约公元647年至公元714年),字尚真,赵州房子人(今河北省临城县)。十二岁就以擅长写文章和辞赋闻名,考中进士后,历任万年尉、监察御史等职,官至吏部侍郎及刑部尚书。在官场上,他以正派和雅致著称,被视为有宰相的才能,其一生虽短暂,但政绩显著,深得时人好评。
  1. 诗歌原文
  • 原文节选:“绮萼成蹊遍籞芳,红英扑地满筵香。莫将秋宴传王母,来比春华奉圣皇。”
  • 诗句赏析: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桃花盛开的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景色的赞美和对君王的敬意。“绮萼成蹊”形象地描绘了花朵如锦簇般铺满道路的情景,而“红英扑地”则生动地刻画了桃花的鲜艳与美丽,令人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诗中的“莫将秋宴传王母,来比春华奉圣皇”展现了诗人对春天胜过秋天、为君服务高于献礼的深刻理解,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君王的忠诚。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诗中的“绮萼”、“红英”等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还巧妙地传达了春天的气息。通过这些意象,诗人成功地营造出一个生动活泼、色彩斑斓的春日场景。
  • 对比手法:诗人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他将秋天的宴会与春天的美景进行对比,强调了春天的不可多得和珍贵。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读者的感受力。
  1. 文化意义
  • 历史价值:《侍宴桃花园咏桃花应制》不仅是一首表达对大自然美的颂歌,也是唐代文人政治理想的象征。通过赞美桃花,诗人间接表达了对唐玄宗的尊敬和忠诚,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于自然美和宫廷生活的复杂情感。
  • 教育意义: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意境,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创作具有重要影响。它不仅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和欣赏自然之美,也启发人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侍宴桃花园咏桃花应制》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部蕴含着深邃历史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及其背后的文化和思想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