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秀才归桑水宁觐

归和初喜戢戈矛,乍捧乡书感去留。
雁序分飞离汉口,鸰原骞翥在鳌头。
家邻紫塞仍千里,路过黄河更几州。
应到高堂问安后,却携文入帝京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刘秀才归桑水宁觐》是唐代诗人齐己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深意的笔触,描绘了一位秀才归乡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的情感和对其未来旅程的祝福。

从文学价值来看,齐己作为唐诗僧,以其清润平淡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多登临题咏、酬唱赠别之作,深受时人喜爱。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精湛的诗歌技巧,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厚的情感与哲理。《送刘秀才归桑水宁觐》中的“归和初喜戢戈矛,乍捧乡书感去留”两句,就展现了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变化,以及对于别离与团聚的深刻思考。

从艺术特色上来看,该诗采用了典型的七言律诗结构,通过严谨的对仗和韵律使得作品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诗歌形式美的追求。此外,齐己善于使用自然景物来烘托人物情感,如诗中所描述的“家邻紫塞仍千里,路过黄河更几州”,通过这些景象的描写,加深了读者对主人公离愁别绪的感受力。

从历史文化背景来看,《送刘秀才归桑水宁觐》创作于唐代,一个文人墨客辈出的时代,诗歌不仅是表达个人情感的工具,也是展现当时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的载体。这首诗反映了唐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对于友情、乡土的深切感情,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研究资料。

从教育意义来讲,《送刘秀才归桑水宁觐》不仅是一首诗文作品,它还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通过对朋友分别情景的描述,传达了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性和珍贵性,鼓励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忘珍惜与人为善的关系。同时,这首诗也启示读者要珍视每一次相聚的机会,因为这是人生中难得的美好时光。

《送刘秀才归桑水宁觐》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文学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份文化的传承,一种心灵的触动。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唐代文化的魅力,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同时获得关于人生、友谊及自然的深刻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