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泊牛渚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
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晚泊牛渚》是唐代刘禹锡的诗作,首联写风吹江面,为全诗定下凄清衰飒的基调;颔联写眼前的满天晚霞,以及天边征行的大雁,继续渲染伤感的情调;颈联写军营鼓声渐息,渔家已万家灯火,显示了时间的推移;尾联用典,抒发自身虽有才华却无机会实现的理想。以下是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与翻译
  • 原文: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 翻译:在秋天的芦苇丛中,一阵晚风吹来,水面泛起层层鱼鳞般的波纹。忽然,夕阳的余晖映红了天际,一群大雁掠过天空留下了悦耳的鸣叫声。军营的鼓声渐渐消失,夜晚来临,渔家的灯火明亮起来。没有人能够像我一样吟诵历史,我只能独自一人在明月下前行。
  1. 诗歌背景
  • 作者: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洛阳(今属河南),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唐代著名诗人、哲学家、政治家、政治人物,有“王佐之才”美誉。
  • 创作时间及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具体时间不详。《晚泊牛渚》是刘禹锡在游览牛渚时所作,牛渚即现在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的采石矶,是长江中游的一个著名古渡口。
  1. 诗歌鉴赏
  • 艺术手法:刘禹锡运用了典型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残霞”“游雁”等自然景物,不仅增添了诗歌的画面感,同时也隐喻着人生的无常和历史的更迭。
  • 情感表达:整首诗表达了一种深深的孤独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感,通过描绘晚秋的景色和个人的情感体验,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1. 文学影响
  • 主题思想:此诗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景的抒情诗,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历史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 历史地位:《晚泊牛渚》被收录于《全唐诗》,是研究唐代文学和刘禹锡个人生平的重要文献之一。

《晚泊牛渚》不仅是唐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影响了后世无数读者。

相关推荐